至每一座大山里都会有不同的礼仪习俗,所以虽然老沈非常想要代替“J121”船上的那位海军战士送他爷爷最后一程,但依然需要得到当地百姓尤其是毕摩的首肯。
经过林霞的协调沟通,最终村里同意了老沈加入吊唁队伍的请求,直到这时他才知道阿乌伟古老先生除了那名战士外就再无其他亲人。
“老先生的家人都在饥荒时代去世了,只留下这个么一个孙子,可惜到最后也没个至亲之人来帮他送终。”
这是一位村民通过林霞翻译告诉老沈的话,基本也代表了村子里对这件事的态度,大家不懂什么南极考察的重要性,只知道老人辛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孙子拉扯长大,结果走的时候还是孤独一人。
老沈很想为战士辩解,但话到了嘴边又怎么都说不出来。
远赴南极建立科考站,是能深远影响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极地格局的大计。
但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村民们只知道老人有一位“不孝孙”。
与谁说,说什么,在此时此刻哀伤的呢喃怂唱声下好像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吊唁仪式结束后,老沈决定在村里借住一晚,为了参加第二天的火葬。
不管心情有多复杂,至少他想当着阿乌伟古老先生面,说一说他的孙子有多么勇敢。
清晨,村民们将遗体从灵堂抬出,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
担架由两根长木杆和竹篾编织的床面组成,上面铺有毛毯或羊皮。
在将遗体抬上火葬场的过程中,由毕摩走在队伍最前方,手持法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