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在欧洲战场,1940年
6月
10日,当德国军队迅速攻入法国并逼近巴黎,法国政府逃离巴黎之际,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到,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向法国宣战。
但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到
6月
18日,意大利大约
32个师在阿尔卑斯山前线和南方的海岸一带与法国
6个师激战一周,却未能迫使法军后退一步,尽管此时守卫在法意边境的法国师正遭受德军从背后攻击的威胁,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见一斑。
面对这些初期战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虽对战争走向有所担忧,但考虑到国内舆论环境以及与墨索里尼的权力制衡,没有过多干涉军事行动。
彼时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宣传甚嚣尘上,民众被灌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荣光、对外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等思想,大批年轻人受蛊惑加入军队,对战争满怀热情,认为这是意大利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而工商界人士受利益驱使,期望通过战争开拓新市场、获取资源,为经济困境找到出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战争举措。
只有少数有识之士,看到了意大利准备不足、战争潜在风险巨大等问题,在私下表达着对参战的忧虑,但在当时的狂热氛围下,他们的声音被淹没。
这种国内舆论的复杂性,使得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战争初期难以强势扭转局势,只能暂且观望,寄希望于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意大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局势愈发对轴心国不利。
苏德战场,德军遭遇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
从莫斯科保卫战的寒冬困境,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