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事儿从来都是如此,有利有弊,考成法给官员套上了笼头,大明吏治变得高效起来,也不是毫无弊端。
长清县知县偷证据是为了不让事情上秤,是为了自己升转,巡按御史、户部郎中抓典型、抓指标也是为了升转。
考成法的弊端就是会加剧系统内耗,这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
内阁的处置意见比较一致:长清知县革罢,贼人流放吕宋,受伤一行御史七人记功。
整件事,是由长清知县做错事引起,填库迎检没有提前做,临时抱佛脚,恼羞成怒铤而走险,偷盗证据,对抗调查。
事情也不是地方抗拒朝廷,而是大家为了升转内讧,性质就没有那么恶劣,完全不至于喊打喊杀。
朱翊钧思索了半天,把长清知县和贼人一起流放到了吕宋,却没有革罢长清知县的官身,让他在吕宋继续做官,等到事情落下帷幕,过几年,再调回内地继续升转。
大明朝廷培养一个能做事的循吏不容易,长清县一县就控制了朝鲜将近九成的素菜,一旦大明停了素菜出口,朝鲜连泡菜都吃不起,这都是长清知县的功劳。
朱翊钧把自己的处置结果下章到了内阁,询问内阁意见,很快,内阁再贴了浮票,认可了皇帝的判罚。
这其实也算是内阁和皇帝的默契了,内阁要求严厉点,给皇帝一部分宽宥的空间,让陛下来彰显圣恩。
朱翊钧拿起了礼部的奏疏,海外番国的使者已经离京,并且已然起航返回了泰西,大明的海防巡检通过和大帆船水手闲聊,收集到了一部分使者没有提供的消息。
英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