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其中的大明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代表着什么,但是从千年尺度去看,一旦大明夺取了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惠及千年的大事件。
一如汉武帝和匈奴的决战,当时看确实是有些穷兵黩武,但后世去看,就是千年遗泽。
而翰林院解释了天朝上国的定义,和大明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这其实就是在解释‘我是谁’的人生大疑惑,非常重要,意义重大。
“但是,傲慢要不得。”朱翊钧朱批了这本杂报,从杂报转载到了唯一官报邸报纸上,除了高度肯定这篇文章的意义之外,皇帝也做出了明确的批示,傲慢要不得。
皇帝这种处理,看起来有点精神分裂,若是没价值,为何还要转载邸报?有高价值,居然还被皇帝批评了一句?
有价值、有道理但不能傲慢,对立且统一的思维方式。
朱翊钧翻看了冯保呈送的所有文章,论文明是雄文中的雄文,其他的文章,和这一篇,都差了点意思,但都很有价值。
比如讨论住坐工匠制的弊病,住坐工匠完全寄托于官厂的存在而存在,官厂亡则制度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讨论大明朝廷变迁,将大明历史切割为了四段,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正统十四年到弘治五年;弘治五年到万历元年;万历维新及之后,这种切割法,代表着大明朝廷,政治逻辑上发生过改变。
这种断代,有利于人们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讨论央地矛盾,着重讨论万历维新进程中,朝廷富、地方穷的困局,这种困局造成了,大工鼎建必须由朝廷牵头进行,地方衙门在大工鼎建中的作用为负的尴尬局面。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