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编者注:今西宁市,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公十四年》),《孔子家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证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于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它为大夏,似乎是这地方的旧名(因为汉时西域诸国,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证明它是译音)。《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似乎就是这一个大夏。那么,阿姆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参看近人《太炎文集·论种姓》)。
以上两种说法,如假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居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入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据地(见本卷第六章第四节)。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