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大永虽然规定七品以上京官子孙皆可进入国子监读书读或者旁听,但是随着官员子弟的日渐增多,入读的名额就变得紧张起来。国子监啊,在里面就读的都是当朝京官的子孙,以后相处往来熟了,办事也会诸多便利,再说了,国子监几乎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教书人才,国子祭酒就不用说了,普通教员那也是有声望的大儒,和这些人有师生之谊那是怎样一种福分;更重要的是,国子监也汇聚了京兆乃至全国最顶尖的读书人才,可以预见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将来的朝廷重臣,说不定还会出个中书令大人或者尚书左仆射大人之类的官员,这同窗的香火情那是三世烧香也求不来的啊。
这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政治投资,可以说,国子监这个地方,交织了家族、姻亲、门生、故旧四张大网,难怪京兆各家官员为国子生的名额抢破了脑袋,凭人情、借关系、通钱财等,为了让家族子弟进入国子监那是各出招数,于是这个规定就变成了七品以上京官子孙皆有资格入读,但是每家不可超过三个人,且在入读前,必须要通过国子监举办的一次考试,只有通过了这次考试,才算成为了国子生。
沈余宣和沈余平通过的,正是这样的考试。沈余宣是因为沈则敬直接就获得了考试资格,沈余平是以祖父荫才取得考试的资格的,好在这两个人也不负众望,把这两个国子生的名额拿到手了。
沈家因为这件事又置办了几桌酒席不论。因为沈余文和沈余韬两个人回京兆的时日尚短,也就没来得及参加国子监的考试,按照沈华善的意思,他们两个在适应京兆生活的同时也进入了京兆官学就读,京兆官学比国子监要差一等,不过也有不少名儒大家,比起岭南来说,要好上不少,沈余宏当年也是就读京兆官学的,算是沈余文和沈余韬的同门师兄。
沈余宏还专门跑去找了这两个堂弟,教授他们在京兆官学的生存之道,比如哪个先生是严厉不苟人情的,哪个夫子是好说话有商量余地的,官学里面有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还有哪里是士子们经常去的,林林总总,听得沈余文和沈余韬两个频频点头,拼命将这些提点记在脑中,免得去了官学两眼一抹黑,也暗自感激这位堂兄。
沈家第三件喜事和沈余宏有关,其实也算不得喜事了,那就是沈家去成家下定了,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