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发现颠覆了“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实现原子层面纯二维厚度的物质”的理论偏见。
\n
这就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n
说句难听的,你这个物质就像是被二向箔拍扁了一样,纯扁,二维有多扁,就是这么扁。
\n
这时候,再分解一下这项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事儿要做成,需要四个大方面的贡献。
\n
首先,你要在理论上,陈述目前认为“自然界无法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物质”这一偏见不严谨的地方。
\n
第二步,你要搞到一种能够完美分离石墨的粘胶材料,真的能够完美剥离石墨原子的层与层应力。
\n
第三步,设计实验,用这种完美粘胶材料撕出单层石墨原子。
\n
第四步,验证这种单层石墨原子材料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在量子力学层面与其他结构的传统石墨材料进行比对。并且最终推而广之,得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n
这里面,学术含量难度最高的,是第四部,也是画龙点睛。
\n
工程学难度最高的,其实是第二步,也就是找出那种黏胶的材料,这需要材料科学领域重大的科研投入。
\n
最容易混功劳也最容易抢业绩的,则是第三步——说难听点儿,不就是东西都给你了,让你撕吗?撕谁不会啊。{当然也不是随便撕的,也要撕得严谨,并且还要上最高精尖的观测手段来验证撕的结果,毕竟单层碳原子已经连电子显微镜都观察不到了。只是说相对于第二步和第四步,这个第三步是最容易抢功劳的}
\n
石墨烯顾骜肯定是要投资的,这是未来蓄电池技术电极研究的大方向。而且投资过程中,得出的对于“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认知,对于其他电极材料的基础研究也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