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许多穿着破旧皮袍,戴着皮帽的蒙古男人,带着自己衣衫褴褛的女人孩子,赶着自己的牛羊货品,用结巴的汉语在与衣着略好的汉民讨价还价着,交易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各色语音不绝。
\n
在这里卖的东西很简单,交易的商品主要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来此交易的蒙古牧民以牛羊、皮张、马尾、毡裘、盐碱、柴草、木材等商品,向汉人商民换取粮米、布匹、锅釜、耕具、绒线及其它日用百货。
\n
交换的东西简单,成交量也不高,不过就算如此,汉蒙平民双方都比较满意。特别是那些贫穷的蒙古牧民,更是兴高采烈。
\n
以往山西镇不开市,就算平时一些双方偷开的民市也是偷偷摸摸,完全满足不了需求。往年的每年春天,贫苦的蒙古牧民缺少粮食,便经常成群结队地来到边墙,求大明边将开怜,让他们偷偷地换点东西。
\n
他们偷偷与边墙汉民及军余交易时,一般一头牛交换汉民米豆一石,一头羊换杂粮数斗。没有牛羊者,便用一担柴,交换杂米二三升。又或许用皮衣,用马尾,交换各样的杂粮等。其瘦饿之形,穷困之态,让人见了可怜。
\n
能偷偷交易还算好的,由于这些蒙古人经常成群结队聚于边墙外,边军见了惊骇,便对他们全神戒备,经常造成双方的冲突,这样就不要说双方交易了。现在好了,可以公开交易,而且交易时间自由,双方都得到自己的需求,一时之间,汉蒙双方边民都是共感大明皇恩。
\n
在这里,有老营堡镇虏营一局百余人的官兵在这里驻守,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贸易正常进行,并查禁各种违禁物品。同时,局中的文书小吏,还向双方量抽一些税银,以作为驻军维持秩序的费用。不过说实在,这种民市,每年所得税银不多,少则二三百两,多不过四五百两,只能满足驻军各项日常支用。
\n
而且民市中汉蒙边民来去涣散,常驻的商贾不多。对于民市的设立,黄来福看中的只是双方边民的交流与联系罢了。要想大交易,获得大批的税银,还得看边墙处的水泉营堡及红门堡官市。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