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不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举世公认的,就是在古代,大善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修路铺路,只是无奈钱粮有限,稍稍修建那种达百里之上的道路,也没有几个人有能力做到罢了。
\n
眼下总督府的承担了大部的资金,不需要地方上耗费多少钱粮,而修路的好处又是有目共睹的,有优良的道路从自己境内经过,便会带来多少好处?五寨堡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n
现在有这种好事,自然是人人踊跃。
\n
而且总督大人仁慈,不需要两镇百姓出瑶役,而采用支粮支银的方式来用工。每天有管够的面饼热汤,每月还有不少的月银,在眼下这个灾年频繁,越来越多流民的时代,有什么比这更吸引人的?
\n
小民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一把力气,而对于小老百姓来说,能挣钱,能吃饱,谁会吝啬卖力气?
\n
而且由于三条道路工程浩大,怕要建设长达数年,需要海量的用工单位,不但是两镇的富余民工被扫一空,就是远在两镇外的流民民夫们,随着消息的传开,也是被吸引,不断地涌入山西镇大同两镇。
\n
一时间,从万历二十七年年底,从各地流民及民户中招募来的密密麻麻的修路民夫又成为两镇内新的一道风景线。
\n
而多达数万的修路民夫们又吸引了外围无数的商队盘旋在外,三条水泥路需要的海量水泥又让神池堡的水泥厂彻夜不停地开工着……
\n
总督府独自承建三条规模浩大的水泥路引起了朝野的广泛赞誉,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事,任谁也挑不出丝毫的毛病,不论是如何对黄来福不满的官员们,在这点上,也不得不称赞黄来福两句,万历皇帝更是专门下旨嘉奖。
\n
当然了,比起这个大规模道路修建政务的好评如潮,黄来福在接下来的矿业政务经营上,则是弹劾他的折子堆得比他人还高,全靠万历皇帝在后撑腰强压着,否则他淹也要被百官御史的口水所淹没。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