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同时,黄来福的声望也在两镇军队中达到了顶点。
\n
而看到当兵比起以前的待遇,至少在这种连续不停的灾年中可以吃饱穿暖,许多附近的民户们都是产生了别样的心思,第一次起了当兵的念头。往年那些逃亡的两镇军士们,也第一次有了回归队伍的心思。
\n
相比余镇,今年山西镇大同镇连普通军士们都可以吃饱穿暖,过个舒服的好年。这种明显的对比,让附近的宣府镇,延绥镇的官兵不可能不有别样的心思,消息再继续传开,更是在九边余镇引起轰动。
\n
而放在朝中,对于黄来福很轻松就解决了今年两镇军队的吃饭问题,内阁及户部的官员震惊黄来福能力的同时,心情的酸甜苦辣自然是说不清楚。
\n
相比蓟镇及辽东镇,山西镇大同镇虽不算是大镇,然而两镇十几万的军队,还有几万头的马匹,每年需要的粮饷草料也是个巨大的数目。
\n
每年冬后,内阁及户部兵部都是相互吵闹扯皮后,才勉强支应一些粮饷发往两镇,而且每年的运粮运饷的都是不足,相比黄来福的大手笔,便显出他们的藐小来。
\n
心情不舒畅是一个,如果几年后黄来福真的解决了两镇的军队粮饷问题,如此大的功劳,该如何安排这个黄来福呢,难道让他以一个武人身份进入内阁不成?
\n
众官心情复杂的同时,万历皇帝却是非常的高兴,黄爱卿一入两镇,立时就解决了今年两镇十余万军队的吃饭问题,果然是个人才,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
\n
……
\n
当然了,发粮发饷的同时,黄来福也对两镇军中的各样弊端进行严厉的纠察。
\n
支给粮饷的总督府各人每到一处,都是严格核察各处的军士人数,清点实际的兵员及马匹数目后,便造册上报,以为以后的发饷依据。
\n
虽说有些领兵将官,或是各道的文官们,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