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迁徙中丢了衣冠,但他们效仿昊朝的法律却一直保留着。
\n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秦人人口不过二三十万,其余七八十万均是塞人、萨迦人、乌孙人、月氏人、西域胡等,为了防止秦人被同化,便定下了秦人高高在上的“国人”地位,并且要恢复华夏衣冠。
\n
有赵渠梁带头,在秦人力恢复衣冠倒是不难,但卫鞅却不满足于此。昊元130年(公元前346年),波斯帝国的统治越发衰竭,秦人乘势攻下了西北面的花剌子模,消灭了波斯人在这里羸弱的统治,还征服了古国赫瓦里泽姆。
\n
眼看秦人已经彻底在这片土地站稳脚跟,卫鞅便请求赵渠梁在蓝氏城颁布了一道名为《易服令》的法令。
\n
“秦君尊重波斯人、塞人信仰,但所有秦君南面官治下的贵族,百姓,也要遵守秦国的规矩!”
\n
“凡今之后,以一年为限,河中郡、大夏郡、火寻郡(花剌子模)、大宛郡三处城郭里闾,若有再着波斯衣帽、长袍者,是身在本国,而心在波斯。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n
在苛刻的秦法下,一年之内,这些被秦人用大炮征服的地方,统统改了服饰,当然,后人也考证说,这是卫鞅和赵渠梁为了让他们囤积在府库里的麻布、葛布能够卖出去。
\n
过了一年,又一道更加令人不满的《束发令》又从蓝氏城的秦宫里发了出来。
\n
“各郡一年内使城郭里闾百姓效仿国人,尽行束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在卫鞅看来,被秦人征服的两百万波斯人、塞人是否束华夏发式,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他其实把束发髻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不到三十万的秦人,慢慢湮没在海量的被统治者中。
\n
这项法令引发了不少人的抗议,但在“束发则留头,不束不留头!”的残暴口号下,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