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话语权、评论渠道、奖项公关、歌手包装,牢牢握在唱片公司手里。
明眼人很清楚,只要沈善登签个唱片公司,情况就会好转。
然而沈善登没有。
以“互联网”替换“网络”,将自己包装成“互联网”歌手。
同样的意涵,但是不要小看这一层变化。
互联网这个名词符号,国内国外连接着不知多少互联网新贵,任何对其的污名化和贬低,都会遭受更为恐怖的反击。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偶然,随后就表明并不是。
沈善登将自身定义为借助互联网表达的艺术家,并没有继续纠结“网络歌手”的概念,而是继续从互联网入手,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定义。
定义自己为读书改变命运、互联网改变命运、科技改变命运的励志人生代表。
将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代表性和自身经历相融合,一下子拉开了和活跃在舆论中的港台流行歌手之间的逼格。
什么年代了,还在玩传统歌手那一套。
与之配合,沈善登大四开始尝试其他曲风创作,又考入北影,研一转向民谣,研二逐渐封麦,逼格渐渐走高。
反过来将互联网渠道包装成对落后唱片行业的革新,喊出“审美平权”“艺术平权”的口号。
一次是偶然,次次就不可能是偶然。
媒体行业的人都知道,沈善登手底下还有一支水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