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则不智,因为,他没把握好人性和形势。
这个人性,就是朱由校的人性。
朱由校如果是个有责任的皇帝,一看到杨涟的奏疏,马上去调查,知道魏忠贤是这样祸乱国家,一定会将他绳之以法,杨涟就一点事都没有,反而有大功。
可惜,朱由校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在他的眼里,谁也比不上保姆客氏重要,简直就是他断奶不了的妈妈一样,一刻也离不开;至于魏忠贤,在他看来,更是大大的好人,忠厚的玩伴。
在朱由校这样的人性下,杨涟去搞魏忠贤,无异于是去送死!
杨涟此疏,虽然字字句句,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要害,但是,真正能击败魏忠贤的,不是魏忠贤做了多少祸国殃民的事,也不是杨涟指出了魏忠贤多少坏事,而是,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不信任。如果皇帝对魏忠贤绝对的信任的话,那么,杨涟的话,就是纯属污蔑!
魏忠贤就是牢牢抓住这一点,所以,他慌忙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其冤,并利用朱由校不识字的缘故,削减罪状。
朱由校真假难辨,好坏不分,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杨涟。
这样一来,魏忠贤没被杨涟搞死,反而要搞死杨涟了!
同年十月,魏忠贤开始反击,他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魏忠贤挤走了杨涟,仍不肯善罢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指使“阉党”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左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借兴“汪文言之狱”谋害杨涟等人。
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对汪文言严刑逼供,要他诬陷杨涟受贿。
汪文言宁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岂有贪赃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