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为君分忧,为国解难?
文臣一旦失去了造福百姓的初心,武将一旦失去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这样的官场,即使君王再善于纳谏,也无法真正实现大明中兴。
故而,要想拯救大明官场的风气败坏,拯救大明的未来,吏治才是根本!
吏治虽是根本,但也不能忽视民生艰辛,也不能落下对社会风气的整顿。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时,如果任由不良的社会风气占据大明社会的主流,将会导致大明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堕落,这样,也不利于明君中兴天下。
臣来田间而有见也,赋豪民之田,莫不什五;贷富室之息,率尽倍称。而督农陇畔,非有田畯;追客蓬门;但闻胥吏。又其甚而椎埋啸聚之杰,正不尽出于饥寒。臣入都门而有见也,趋竭报谢之节日,顿长安之骑传空引满之欢;澷劳庖宰之治,至于息偃在床多对妻妾及其出入,风议半为恩仇。推其故,而丛脞庋阁之事反不尽繇。---《廷试策》
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
故而,无论是继续发扬由两宋传承下来的程朱理学,还是推崇和传播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下催生的王学(王阳明心学),都标志着明朝文治大兴。
文治大兴之下,有理想有抱负的明朝官员,自然也就把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
正因为如此,明朝才诞生了一批批名声显赫的名臣、谏官,如:方孝孺、解缙、杨士奇、于谦、商洛、王恕、李东阳、夏言、高拱、张居正、海瑞、袁可立、孙承宗、杨涟等等,莫不如是!
金声虽然不是谏臣,在大明官场上也不算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毕竟是在大明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文人,受时代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弱于自己的前辈,同辈!
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