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光影流转,嘉靖三十八年的深秋气息仿佛能透幕而出。
浙地山峦起伏,画面聚焦在一处狼藉的矿场。
断镐、染血的碎石遍地,两拨精赤着上身的汉子如同斗红眼的公牛,肌肉虬结,汗水和血水混在一起,在秋阳下闪着刺目的光。
义乌人与永康人,为了矿脉归属,正进行着惨烈的械斗。吼声震天,棍棒交击的闷响、粗重的喘息、受伤的闷哼混杂成一片原始的厮杀乐章。那股剽悍、野性、不顾生死的蛮勇之气,几乎要冲破天幕的限制,扑面而来。
奉天殿前,鸦雀无声。饶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开国勋贵们,如徐达、汤和等人,看着这民间械斗的凶悍程度,眼角也不由得微微抽动。
蓝玉抱着胳膊,嘿然一声:“好家伙!比老子当年打陈友谅的水鬼还不要命!”
天幕中传出旁白,清晰冷静,剖析着戚继光的困境:
【旧军疲弱,军纪涣散,难挡倭寇凶锋。戚继光深知,欲平倭患,非另起炉灶,练就一支敢战、能战、听令之新军不可!】
画面切换,身着四品武官袍服的戚继光面容沉毅,立于总督衙门大堂,对着上座的胡宗宪与一旁文官模样的谭纶、赵大河侃侃而谈,手指在舆图上用力点向一个地方——义乌。
“此等血勇,若引为兵锋,加以严训,何愁倭寇不灭?”谭纶的声音带着激赏。
胡宗宪捋须沉吟,最终缓缓点头。
义乌县令赵大河更是迫不及待,躬身道:“下官即刻行文,招募矿夫入伍,既可消弭地方械斗之祸,亦能为国选锋,一举两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