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不,三千!就给我三千北平精锐骑兵,我现在就请旨出塞,一路打到那赫图阿拉城下,把那个叫什么努尔哈赤的老巢掀了!哪用得着这么磨磨唧唧,还要等叶赫和朝鲜来凑数?号称四十七万?骗鬼呢!这万历皇帝的脸皮,怕是比咱洪武年间新修的南京城墙还厚实!”
他的话语像鞭子一样抽在空气中,将那种源于绝对实力自信所带来的鄙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已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种跨越时空、对后世极度衰败和虚弱的无法理解和强烈蔑视。
整个奉天殿,都被这“九万”和“两年”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笼罩在一种荒诞而沉重的恐慌氛围之中。
天幕之上,文字如同冰冷的军报,逐一罗列出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剿虏大军”的详细构成,每一路都看得奉天殿内的洪武君臣眼皮直跳。
【西路主力】:
主将:山海关总兵杜松。此员老将,勇则勇矣,却是个杀红了眼不管不顾的性子,求战心切近乎癫狂。为抢头功,竟下令士卒丢弃重型火器与粮秣辎重,轻装疾进!
兵力构成:主要从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边军中东拼西凑而来。这些兵士久镇边陲,理论上确是明军中最能打的一批,常年与蒙古部落摩擦,野战经验丰富。但连年征战,伤亡更迭,精锐已不如往昔。且远离本镇,被强行抽调至完全陌生的辽东战场,归属感全无,心中怨气不小。杜松竟还嫌他们慢,逼其冒雪急行军,士卒疲敝,怨声载道。
【北路】:
主将:开原总兵马林。标准的将门之后(其父马芳为名将),但为人儒雅有余,果决不足,遇事瞻前顾后,缺乏主帅应有的魄力。
兵力构成:大杂烩中的大杂烩!核心是马林自己的开原残兵——这些人在后金前期的攻势中早已被打怕了,惊魂未定,十成战力去了七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