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这已不仅是奏请,几乎是百官公论,是绝望中的共同呼声。
徐达猛地一拍大腿,语气带着名将见的惋惜与急切:“陛下!太子!时机到了!此人深通边务,有谋略,知兵事,更难得有威望人望,正是主持辽东大局的不二人选!此时不用,更待何时?那辽东局势,已烂到根子上了,非此等有见识、有魄力之人无法收拾!”
【天幕画面】
某一日朝会方散,一群身着绯袍、青袍的官员并未径直出宫,而是聚在会极门外,似在等人。当孙承宗的身影出现时,众人立刻围拢上去,为首者竟对着他躬身长拜:“恺阳公!国事至此,辽东糜烂,非公不可救!望公以天下苍生为念,万勿推辞!”
身后众多官员齐声附和,场面悲壮而急切。吏部的公文也适时送达,正式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右侍郎,主持辽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孙承宗,期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帝师能临危受命。
然而,最终的决议却来自深宫。
【天幕画面】
镜头切至内廷,少年天启帝面对着一堆推荐孙承宗的题本,脸上露出的是明显的不情愿和依赖。他对着身旁的太监(或许是未来的魏忠贤?)抱怨:“辽事固然紧急,然则日讲关乎朕之学业,亦是国家根本。孙先生讲授明晰,朕倚之甚深,岂可轻离讲筵?尔等再议人选,孙先生…还是留在朕身边为好。”
一纸轻飘飘的“不允”旨意,从宫中传出,彻底浇灭了朝野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
【天幕定格】
画面最后,一边是孙承宗立于文华殿外,遥望东北方向,眉头紧锁,目光中充满了无力与忧愤;另一边则是辽东大地之上,后金的狼旗猎猎作响,烽烟遍地,溃散的明军和流离的百姓在铁蹄下哀嚎。
强烈的对比,无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