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元璋闻言,兴奋稍敛,也冷静下来:“嗯……你们说的在理。是有点悬乎。这孙承宗,胆子也够大的。”
徐达话锋一转,继续分析道:“不过,陛下,孙承宗之策,其核心并非袁崇焕一人,而在于其自身坐镇山海关,构建的这套梯次防御体系。袁崇焕在宁远,实为前出之‘矛尖’与‘坚盾’,而孙承宗自为执盾之人,并经营后援。此布局,深得兵法要义。”
他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带着一丝名将之间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孙承宗此举,恐有为大明培养下一代守边栋梁之深意。辽东战事,非一朝一夕可毕,需有久镇之帅、能战之将。若天遂人愿,局势平稳,袁崇焕能得孙承宗悉心指点,凭借宁远之险与实战磨砺,只需……只需十年!未必不能褪去书生之气,成长为独当一面、足可抗衡后金之名将!届时,孙承宗可稳坐中枢调度,袁崇焕能驰骋边关御敌,一老一新,相得益彰,此锦宁防线,方可真正称得上固若金汤,传承有序!”
徐达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频频点头。
“十年……”朱元璋喃喃道,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座巍然耸立的宁远城,“若能给他十年太平光景,让这一老一少把摊子撑起来,确是好事……”
李善长也叹道:“魏国公高见。孙督师此乃老成谋国之举,既解眼前之急,又布未来之局。若能成,实乃大明之福。”
殿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策略是完美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无论是朱元璋、徐达,还是李善长,心中都悄然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隐忧。
这计划的前提是“若天遂人愿”,是“局势平稳”,是朝堂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孙承宗时间和信任,去等待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代名将。
可是,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局之中,在虎视眈眈的强敌面前,在已然显露颓势的国运之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