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达的目光则更为全局,他不仅看战术,更看士气与指挥的艺术。他注意到,即便在最危急的缺口争夺战中,明军的抵抗并非毫无章法的混乱。“瞧见没有,”徐达沉声道,引得朱元璋也仔细看去,“袁崇焕并非一味死堵。他组织火攻垂烧,是为延缓敌军后续跟进;缒死士下城焚烧楯车,是为断其根除其蔽!如此一来,冲进城缺口的后金兵便成了孤军,前后脱节,难以久持。”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叹:“临危不乱,调度有方,自身尤敢死战!此三者兼备,方为良将之资。天启朝有此人在,实乃辽东之幸。努尔哈赤此番,怕是真要撞得头破血流了。”
几位大将你一言我一语,仿佛不是在观看二百多年后的影像,而是亲临战场推演沙盘。他们的点评精准狠辣,既点出了后金军战术的凶狠老辣,更将袁崇焕临阵应对的巧妙、勇敢与决断剖析得淋漓尽致。奉天殿内,一时竟如同硝烟弥漫的军帐,充满了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
战斗持续至深夜,后金军终于退去。宁远城巍然屹立,天幕上的影像也逐渐平息,但奉天殿内的讨论却刚刚达到高潮。
“西洋大炮……”朱元璋咀嚼着这个词,“威力竟如此巨大?能逼得努尔哈赤移营?善长,此事记下,着工部及军器局留心,能否仿造或改进我大明火器。”
“臣遵旨。”李善长连忙应下,他也看到了这种新式火器的潜力。
“父皇,”朱标开口道,“观此一战,后金军虽悍勇,攻城器械亦精良,但我大明若将士用命,战术得宜,倚坚城利炮,绝非不可战胜。只是……不知这天启朝,如袁崇焕般的将领又有几人?朝廷……又是否全力支持他?”太子的思维总是更侧重于全局和后勤。
蓝玉却杀气腾腾:“陛下!太子殿下!何必等二百多年后?既然已知这建州女真乃心腹大患,何不趁其如今羽翼未丰,速发大军,犁庭扫穴,永绝后患!末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