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利,红夷大炮威力惊人,足可震慑敌军。袁崇焕坐镇中枢,稳守根本,确是老成持重之选。若宁远有失,整个辽东防线顷刻崩裂,那才是万死莫赎之罪。”他完全能理解袁崇焕优先固守宁远的决定。
然而,宋国公冯胜却缓缓摇头,泼了一盆冷水:“二位将军所言,皆是兵家正道。然则,庙堂之上,衮衮诸公,又有几人真懂军事?他们只看结果:锦州被围,你袁崇焕近在宁远,为何不救?若锦州城破,玉石俱焚,这见死不救、丧师失地的滔天罪责,谁来承担?”
他目光扫过御座上的朱元璋,声音压低了些,却更显严峻:“届时,弹劾的奏章会像雪片一样飞向京师。一句‘畏敌如虎’、‘坐视国土沦丧’,就足以让他身败名裂,甚至……性命不保。军事上的正确选择,往往敌不过政治上的汹涌舆情。”
徐达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终于开口,声音沉静却带着一丝无力感:“这便是最大的困局。救,军事上必败;不救,政治上必亡。袁崇焕此刻,如同被架在火上烘烤。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我等在此推演,尚且觉得无解,不知那身处漩涡中心的袁崇焕,又是何等煎熬。”
这番深入的分析,让殿内气氛更加压抑。名将们凭借其卓越的军事嗅觉和政治智慧,已然清晰地预见到了袁崇焕无论选择哪条路,前方似乎都是悬崖峭壁。这种眼睁睁看着悲剧可能发生却无力改变的滋味,让这些习惯了掌控战局的洪武名将们感到无比憋闷。
天幕直播继续:朝廷的决议通过快马急递,穿越烽火连天的辽西走廊,送达宁远城。袁崇焕接到命令,面色沉静,但紧握文书的手指关节却微微发白。他深知朝廷的顾虑——宁远不容有失,他这根辽东的“定海神针”更不能轻易折损在野外浪战之中。然而,不让他这个最高统帅亲临前线,如何能精准把控援救的节奏与力度?如何能应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
“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他低声念着这几个名字,都是勇猛善战之将,尤其是祖大寿,更是他麾下嫡系。但分属不同系统,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