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蜷缩,浴血奋战却不得入京城的画面,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这场景,为何如此熟悉?熟悉得令他心口发闷,鼻尖发酸。
“呵呵……呵呵……”施耐庵忽然发出一阵苦涩至极的低笑,笑声苍凉,淹没在涛声里。他转过头,看向屋内正在埋头整理书稿的弟子罗贯中,声音沙哑地自言自语:“像,太像了……像极了老夫笔下的宋江,带着他那班梁山兄弟……”
“招安之前,是心腹大患;招安之后,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打完了方腊,鸟尽弓藏……在朝廷诸公眼中,自始至终,何曾真正将他们视为自己人?不过是一群有用的贼寇罢了。”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中袁崇焕那坚毅却难掩疲惫的侧脸,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江水,缓缓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这辽东军,在崇祯皇帝和京城勋贵眼中,与梁山泊好汉,又有何区别?纵使你袁崇焕忠心耿耿,纵使你麾下儿郎为国血战,可你们出身边陲,与鞑虏纠缠不清,军中有蒙人、有女真人、有各式各样的‘夷丁’,更兼战力强悍,非朝廷经制之师所能约束……这一切,都成了原罪。”
“打赢了,是应该;打输了,万劫不复。而最大的功劳,往往伴随着最大的猜忌……宋江征方腊后是何下场?你袁崇焕……北京城若能保住,你的死期,恐怕也就不远了。”
施耐庵喃喃低语,眼中充满了看透历史循环的悲悯与无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凯旋之后,那无形的政治绞索正在慢慢收紧。保住京城只是开始,随之而来的政治清算,才是最致命的杀机。
他的目光掠过桌案上那厚厚的《水浒传》手稿,又看向窗外诡异的天幕,最终,落在了徒弟罗贯中身上。罗贯中似乎察觉到了老师的注视,抬起头,眼中同样充满了困惑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凝重。他刚想开口说些什么,比如这天幕中的战阵谋略,与他正在撰写的《三国演义》颇有相通之处……
但施耐庵却猛地闭上了嘴,将到了嘴边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