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守,毕竟他们更专业、更可靠嘛。
要说用工最多的,那还得是赵东初的交通厅。他们负责的工作可不少,从地基的拓宽与平整,到多处桥梁的建设,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向北一次性就给他拨付了
3
万名战俘,可见这个工程的规模之大。
再加上油田、煤矿、炼钢厂、和众多的大型工厂建设,尤其是炼钢厂的矿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最后发现8万名战俘竟然还不够用,早知道有这么大的用工量,当初该少下点蒙汗药。
向北不得不调整死亡比例,从原先的1%调整成了0.5%。
即使战俘不够,哪怕是在招工人,向北也不会取消掉死亡比例。
因为在他眼里这些畜生早已经是死人了,只是将他们最后的价值榨干而已。
向北要想大规模的北上抗日,还是发展山东的经济,黄河始终是个绕不过的坎。
黄河,河面宽且流量大,河床多为松软的泥沙,这给建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建造一座稳固的大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材料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建桥所需的一些关键材料,比如钢材、水泥等,部分依赖进口,供应很不稳定。这就导致了大型桥梁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再说说资金方面,当时经济还比较落后,政府财政困难,要想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黄河大桥的建设,实在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