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要调任他过去做侍郎的还有工部,户部两个衙门,还竞争激烈。
竟然还抢手了,周大人听到这消息,可得意了。
人家翰林院把周大人成功留住,那也是很底气的。
原有竟然是周大人在边郡,官学弄的多好,人家小郎君那都是招牌。
你说说,谁能想到,周大人竟然是靠着这个留任翰林院做侍郎的。谁能想得到。
边郡的学政大人听到这个消息,怕是要吐血的。周大人在边郡,可不承认,他们家小郎君在学院学识长进了。
周大人很谦虚,也心虚:「都是学政大人的功劳,我不敢当,不敢当。」
老翰林们心里有数,都是学术界的,大家弟子门人,都私下有交流的,那真是了解,知道周大人没谦虚,没少给人学政大人添堵。
为了府上小郎君这点事,折腾的多大呀。可偏偏他们留人,还用了这么一个借口,讽刺的很。
可不了解的说,周大人谦虚,你说说,听在那些老翰林的耳朵里面,同看笑话是的。
老翰林们走的时候:「知足吧,要不是稀罕你身上的才学,随便你去哪。」
周澜:「是老大人们慧眼如炬。」
跟着:「下官在边郡听了许多的民间异志,颇觉新奇,偶有闲暇整理成册,还请诸位大人雅正。」
人家那也是有准备的,知道这些老翰林稀罕什么。人情往来嘛,投其所好。
老翰林抿嘴,感觉让这小子给抓住了软肋:「你也不是多忙吗,不是说郡守做的成天下地种田吗。」
周澜心说,这就是诚心找茬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