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厨艺上并无寸进,诗文却是见长,只可惜耽于小道、不肯去读经义,距离‘明经’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袁子丹听着儿子作的几首诗词,不住地颔首微笑,嘴上说是批评,其实心里不知道有多麽得意呢。
这点小心思其实华夏人都有,炫娃就得炫的不露痕迹才是,动不动就在朋友圈发文发照片多没意思?
周栋实在是有些听不下去了,岔开话题道:“袁先生,刚才听你说起那道厨艺上的难题,竟然是出自袁大头?”
“是袁慰亭。”
袁子丹其实也不是很待见自己的这位同姓,不过他素来以名士自诩,就算对方是一只狗,只要有名有字,他也会以‘名字’称之:“袁慰亭晚节不保,世人称其为窃国大盗,不过这些是政~治,咱们今天只说他对美食的贡献。
慰亭好补、世人皆知,慰亭会吃,世人知道的却恐怕不多了。
当年袁府中可不仅只是养了几位名厨,就连他的太太姨太太们,也个个都是烹饪的好手。后人猜测,袁慰亭娶老婆估计是先看厨艺,如果做不出一手好菜,他是不肯娶回家的。”
周栋点点头,这倒是听何必进讲过。抛开政~治不提,袁大头确实对华夏菜有过一定的贡献,尤其对宫廷菜和豫菜的发展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我说的难题,就是袁慰亭改进的一道清宫美食‘清炖肥鸭’。世人都知道,袁慰亭与慈禧太后有种天生的默契,往往慈禧喜欢吃什么,他就喜欢吃什么,而且还不是为了拍马屁承欢上意,他是真的在美食方面与慈禧‘志同道合’。”
袁子丹喝了口大红袍,慢悠悠地道:“这道清炖肥鸭,是从慈禧钟爱的一道‘糯米八宝鸭子’改进而来。
《御香缥缈录》上记载:这道菜是将鸭子去毛、去内脏洗净后,加入调味品,然后装入一个瓷罐子中,再把瓷罐放入半水锅内,以文火连蒸三天,直到鸭子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