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在生物专家的帮助下,将克隆出的猴脑组织应用于生物计算机的研发,并做出了样机。
\n
沈奇申请的是猴脑生物计算机样机,他需要这玩意,这玩意比超算更快。
\n
5月底,沈奇的常规计算机终于读完了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100%进度条。
\n
电脑桌面上多了个图标,沈奇将它命名为“一二三”1.0版本。
\n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1.0版本是个程序,基于因果律模型所产生的推演终端程序。
\n
启动“一二三”需要应答一段指令,指令随机生成,生成原则是沈奇自己创造的,除了他本人之外没人可以操作“一二三”。
\n
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必有接地气的现实原型。
\n
起因-推演-结果,这是沈奇赋予“一二三”的核心设计思想。
\n
用科学语言解释,起因就是原始数据,数据样本越多越精确,推演出的结果越准确。
\n
沈奇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他兴奋的搓搓手,令人激动的时刻即将到来。
\n
点开“一二三”,沈奇输入了从fast拷贝而来的全部原始数据,射电源图像,h2co脉泽与h2co吸收线的谱,蝴蝶星云的射电核及高强度射电瓣边缘,各种算法自动生成的蝴蝶星云轮廓线……这些来自fast的数据有2t多。
\n
然后,沈奇输入了他自己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人们已探测到的中子星和黑洞,以及暗物质的定义。
\n
咚!
\n
沈奇敲响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击,“一二三”的首次推演被激活。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