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烯素的研发者,沈奇亦需全面关注这60位受试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之前的动物实验数据,以及后续的ii期、iii期临床试验。
\n
一款新药是否能够上市,取决于它在绝大多数目标受试者身上的安全性及药效。
\n
沈奇当然希望三氮杂辛烯素最终能上市销售,他的关注重点逐渐转移至其他受试者。
\n
屈教授向沈奇展示了基于60位受试者所建立的药代/药效模型,目前来说是个半成品,需要继续补充数据,但也能看出一些趋势。
\n
“tmax、cmax是通过实测得来的,auc0~t通过梯形计算法获得,我们用λ2求出t1/2以及auct~inf的估计值,这是非房室模型,是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研究中的主要药代计算方法,也是新药申报中法定的计算方法。”
\n
“但是非房室模型获得的参数有时难以用于建立pk预测模型和进行pk/pd关联分析,所以在本次临床试验中,我们也运用到了房室模型,进行了严密的数学分析。沈主任你看,这是样本6,药物进入样本6的体内后分布到作用靶点,与靶点结合后产生药理效应,由此引起生理、病理上的变化,从而带来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n
“样本6的数据很好,这谁啊?”
\n
“样本6是你老婆。”
\n
“哦,不错不错,挺6的。但样本27,貌似不理想啊。”
\n
“样本27是何元凯,就是刚才那个装疯卖傻的大学老师。”
\n
“看看整体的模型化分析吧。”
\n
“整体模型还没做好,不过也没事,看看过程数据吧。沈主任你瞧,我们通过lc-ms/ms分析,在我们设定的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其信号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权线性回归函数来描述,也可以用二项式来描述……”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