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昭目光如炬,眼前的女子二十六岁,早已不再年轻,她将这一生最美的年华,尽数倾注在自己身上。“定北之乱”时,先帝欲诛杀自己手下的“骁骑营”,是她像左相求情,求得百官联名上书,才让先帝饶了将士们一命。
先帝赐婚时,自己因着与安秀有婚约在身,不得不当堂拒婚,令她名声大损,被京人所耻笑。先皇雷霆震怒,欲将自己治罪,是她祈求先帝,竭力为己开脱。当他将兵权上交朝廷,心灰意冷,回到秦州时,是她不辞千里,抛下公主身份,一路追至秦州,甘愿舍下所有的荣华富贵,与他在秦州做一对庶民,而彼时,他却因与母不和,离开了家乡,空留她一人在秦州梁宅痴守数日。攻打大赫时,他身受重伤,军中死伤惨重,再无援军,定北军几乎全军覆没,是她凑得那三万人马,与军饷一道送至前线,解他燃眉之急。即便重伤昏迷,在那样多的日子,他也总能察觉到自己身旁一直守着一个人,日夜不分,衣不解带的照料自己。在他被高烧烧的神志模糊,几乎再也支撑不住时,是她的泪水打在自己的脸上,是她攥着自己的手,一遍遍的求着自己不要死,是她一次次将自己从鬼门关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就连这一次密谋夺宫,亦是她背弃自己母族,来助的自己一臂之力。
纵使他们之间的缘分浅薄如纸,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如何能忘,如何敢忘!梁泊昭扪心自问,若当年自己没有离开家乡,待永宁追至秦州时,面对一个女子如此的深情,他心知自己无法拒绝。还记得洪章九年,他进宫请罪,恰在元仪殿前见到了她,她曾问过自己一句,若当年没有与安秀的婚约,他可愿娶她。他并未吭声,也从没与任何人说起。其实只有自己心里知道,那一声“愿意”几乎已经要脱口而出,终究还是被自己咽了回去。“公主曾襄助定北军多次,定北军上下,绝不会伤公主分毫。”梁泊昭终于开口,淡漠的吐出了这一句话来。永宁微微笑了,她定定的看着眼前的梁泊昭,不知这个男人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竟然能这般淡然而冷静将自己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尽数推到定北军身上。然而这样也好,若能撇清,无论于他还是于己,都是场解脱。
“永宁,谢王爷不杀之恩。”永宁缓缓的行了一礼,面色依旧苍白,眼底却是平和的,仿佛周遭的事,已经与她毫无干系。“梁某与公主虽然成亲,但尚未拜堂,也无夫妻之实,公主的大好年华,不在糟蹋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