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中国是有的,论知识,论理论,并不一定比他差,所差的只是他未卜先知的本事,以及对未来的一些预见而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他也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产生偏差,能不能发生,如何发生,这些都可能不再按照原来历史的走向。
只能掌握大的方向,并尽量搜集情报,以尽可能使自己的推测符合实际。陈文强失落之余,也感到欣慰,起码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要好得太多了,这其中不也包含着自己的努力吗?虽然很累,也牺牲了他很多的个人利益,但他觉得是值得的。
如今,一个近代化的国家财政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的外交基调已经确立,国内的各项建设已经开始,他也要暂时离开中枢了。西安,那里有着他的期盼和希望,有着正在研究中的,能在一战中稳定国家的利器。
从心里讲,陈文强更希望专心从事自己的专业,那样会更有乐趣。但世事难料,对历史上中国的曲折,人民的苦难,使他有更沉重的感觉,也使他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现在,他好歹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国际上,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和对抗,使得列强对中国的压力有所减轻。而在国内,各方面的势力看起来也无力或没有理由掀起反对风潮。意志的统一,可以使以复兴党为主导的政府专心于建设,专心于积蓄国力,专心于扩充军备。
陈文强轻轻放下笔,将写完的工作汇报合上,起身走到舷窗前,望着东面的大海。那里有中国的死敌,日本,他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为打倒这个敌人而做准备。
日本,因为国内形势的不稳和列强的矛盾,而无法对中国采取积极行动。
1911年8月,积极采取暴力镇压措施以及扩充军备的第二届桂太郎内阁因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对,被迫辞职。但这位陆军大将在军部的支持下,利用扩军问题将继任的西园寺公望内阁搞垮,于今年又再次上台执政。
军部这种专横行径,不仅使议会内的反对党派对桂太郎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也遭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强烈反对,“打破阀族,拥护宪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