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
当然,德国也不想轻易放弃青岛,所以一边命令青岛驻军收拾行装,准备撤离。一方面通过外交努力阻止日本参战。驻日大使雷克司两次访问外务省进行游说,但没有成功。后来德国又以支持日本在远东的自由行动为交换条件,表示:德国不想对日本作战;如果日本由于与英国有条约关系而请求德国对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舰队和贸易不采取任何行动,德国可以同意,但英国必须作出同样的保证。
德国的用意很清楚,它不让日本有任何进攻德国的借口,同时给英国以东方可能维持现状的希望,以扩大英日矛盾,阻止日本参战,保全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
对于日本的猜疑和警惕,使英国推迟了邀请日本参战的要求,并有意与德国谈判,以维持东方的和平。这使日本极为紧张,遂于八月十日向德国提出了最后通牒,其内容包含两项内容:一、德国军舰立即从日本和中国海上撤退,不能撤退的解除武装;二、在本年九月十日以前,德国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交付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本在最后通牒发出的第二天才通知英国,以表示参战是独立行动,不受英国的任何限制。这让英国非常不满,因为日本此前在争取英国邀请它参战的时候,曾经甜言蜜语地保证:“英国政府可以信赖日本,一旦召唤,即将全力援助盟国;援助的理由和性质,完全由英国政府决定。”
但现在,日本擅自向德国宣战了,而且马上改变了态度,不同意英国要求的不用英日同盟名义参战,不同意战争活动只限于在中国海巡弋和消灭德国武装商船(英国限定战区意味着不许日本染指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德国领地),坚持要在宣战书上写明是应英国盟友的请求而参战的,坚决反对限定战区范围,英日之间出现了嫌隙,谈判出现了僵局。
然而,就在日本发出最后通牒的第三天,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立场,公布局外中立规条二十四条,要求各参战国家不要在包括租借地在内的中国领土和附近水域进行敌对的军事活动。
仅过了两天,仿佛商量好似的,德国胶州湾舰队突然开动,两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