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看着小船荡开涟漪,渐行渐远,王远华突然询问袁忠彻:“令尊语焉不详,未知这幕后主使之人究竟是谁。袁大人可有线索么?”袁忠彻苦笑着摇一摇头:“我也觉得此事大是蹊跷,你我品秩不高,自然有些事情是不可妄言妄行的,但若说连家父和姚少师都不敢碰的人,朝中能有几个?”
姚广孝被永乐皇帝尊为国师,封以“少师”之衔,无论品位还是实权,都可谓是朝中第一人;袁柳庄虽然官不过三品,又已隐退,但他名重公卿,除了天子之外,也没有谁是不敢惹的。王远华闻言点点头:“这两位都不敢招惹之人,除非是当今圣上……”说到这里,他突然眉头一皱,转眼望着刘鉴:“难道是……”话才说一半,却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鉴心说你想到谁了,你望着我是什么意思?循着王远华的话头一想,他也不禁愣住了。袁忠彻此时也已经想到了那个人,两眼瞪得鹌鹑蛋一般大,同样注目刘鉴:“若然是他,还真的不敢惹!”
永乐大钟
明代铸造的华严大钟,因为铸于永乐年间,所以又叫永乐大钟,安放在海淀区的觉生寺内,这座寺庙因钟成名,俗称“大钟寺”,是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大钟寺内现在收藏了各个朝代,甚至产于欧洲的总共400多件钟铃,成为“古钟博物馆”。
永乐大钟通体赭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体光洁,没有一处裂缝,最为宝贵的是,钟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至今无一字脱漏。这些经文以佛经为主,包括《弥陀经》、《十二因缘咒》、《妙法莲花经》、《金刚股若经》等等,还有永乐皇帝亲自撰写的《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永乐皇帝取得政权以后不久,为了超度“靖难之役”中战死的官兵,就打算在北京城内铸造一口超级大钟。可是大钟实际动工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因为耗费巨大、工艺繁复,所以一铸就是九年,等到浇铸完成,已经是宣德二年(1427年),永乐皇帝都已经驾崩整整三年了。
本来按计划是要把大钟安置在北京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