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呢!
\n
只不过,想要思玉再写出一篇像之前那篇策论一样叫人惊艳的文章,这很难。
\n
于是思玉干脆放弃了宏观叙事, 转而从小处着眼。
\n
在这个读书人考科举走仕途几乎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的时代里, 少有人正儿八经地思考过“如何当好一个县令”这样的问题。偏偏对于习惯逆来顺受的底层百姓来说,县令负不负责、有没有作为, 这直接关系到了他们日常生活。
\n
意识到这一点时, 思玉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n
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何此前从未有人正式思考过呢?
\n
就算偶尔有靠谱的人发表靠谱的看法,那往往也都是他们自己当了县令,去了地方上, 经过反复尝试, 然后终于带着当地百姓取得一定成果——也就是说,都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很难找到一些像样的像指导读书人如何考科举一样当县令的书。
\n
思玉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在意这个问题。
\n
这不是巧了么?关于“扶贫”, 万商还真能说出点什么来。
\n
因为在万商生活的时代, 她的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扶贫工作。而正是因为国家的这份重视,哪怕万商本人并不在体制内工作, 她本人也不是生活在贫困地区需要被扶贫的对象,但日积月累地接受相关讯息,万商的脑子里真就装着一些干货。
\n
当然,她脑海里的“知识点”都是松散的,这里记了一点点,那里记了一点点。
\n
不过现在和思玉聊天也够用了。反正万商只为启发思玉。
\n
用万商的眼光来看,这个时代中的人,除了权贵,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都陷在贫困之中。而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想要叫他们实现万商眼中的脱贫,这是不可能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