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克的金铤,显然就是个民铸之物。
与金含量92%的岁供金锭相比,冶炼技术、纯度都有不小的区别。
而这枚金铤表面坑坑洼洼的凹槽,就是最好的证明。
金铤铸造冷凝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气泡上浮。
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正常磨损,覆盖气泡的薄薄一层被磨掉,就会变成这些坑坑洼洼的凹槽,在文物界,这一现象统称为蜂窝底。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理也很简单,因为古代铸造金银的技术有限,铸造过程中难免会混入气泡。
所以这也是鉴定古代金银真伪的手段之一。
蜂窝底的存在,证明了金铤的真伪,其较低的纯度,也表明了民间私铸的身份。
但叶知秋却仍旧觉得有些问题,尽管这两件文物,都曾经在实验室修复过,但文物修复向来是遵循着尽量不干预的基本原则。
做到在不影响文物本身的前提下,进行清理、除锈、修复。
所以五十两岁供金锭上的黑色氧化层并没有完全清理干净。
但这枚金铤却不一样,全身上下都有磨损痕迹,证明曾经流通过,表面却完全没有氧化痕迹。
这基本能断定,眼前这枚金铤并没有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过,亦或者实验室负责修复工作的专家,在冒着渎职的风险,给金铤进行过全身大清洗。
相比之下,叶知秋更愿意相信前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