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种植五谷,要从一地推广到普天下,势必要通过交换获得种子。
因而,神农大帝立市廛,首辟市场。日中为市,各得其所。这其中,较之狩猎、打渔省力又饱腹的五谷,必然是重要的交换物资。
天下人都知道种植五谷之后,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五谷种植、翻锄、收割过程中,稻草、麦秸都会惹得浑身难受,于是神农大帝就有织麻为布,民着衣裳。穿上衣裳,就能避免扎到,割到。
这样,就更需要市廛交易,交易就会越来越发达。
种粮食的刺痒难受解决了,要想大面积种植,农具也很重要。单靠一双手怎么行?于是神农大帝又制耒耜,实现刀耕火种,彻底解决了耕种问题。
这样,市廛就会被帝王高度重视,神农大帝亲自管理,甚至就将市廛列为庙、社、朝、市四大重点建筑之一。左庙右社,前朝后市,也就产生了固定的都城建筑模式。
农业大兴,人民彻底摆脱原始的狩猎生活。那么一年之中,其他不收割的时间,粮食就需要好好贮存。这也成了大问题。神农大帝又动脑子,制陶器,存粮食。陶器不但可以存粮食,还可以用来煮粮食吃。
于是,制陶业又成为大事,设立掌管制陶业的专职部门。发展到后来,管理制陶业的官员,地位越来越高,直至成为最高执法官。皋陶也就产生了。
神农大帝的臣民有了储备粮,打不到猎物,捕不到鱼,也就无所谓。那些落后的民族,势必来争夺粮食,于是抢粮战争频繁爆发。在粮食种植过程中,还会遭遇野兽糟蹋。于是皇帝又发明弓箭,削木为弓。
衣裳、耒耜、陶器、弓箭,这一切都极其重要。那么,市廛也就更加重要。随着交易的活跃,粮食极其农民配套的衣裳、耒耜、陶器、弓箭,就能被更多邦国来交换。这就又会换到不计其数的宝物。
发达的农业,使得国家越来越富有,农民、大臣载歌载舞。神农大帝就又作神农琴,削桐为琴,结丝为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