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刘录,安慰道:“令尊果然高义,本部感激不尽。我们快渡河,后面还有几个人马,还需要你再渡一船。我们到前面,一定叫贼人死无葬身之地,为令尊削耳之恨报仇。”
刘录遵命,又渡了一船,众人在三家渡聚齐。文烈叫来刘录,问道:“令尊为了我们,受此一难,我等自当相报。我问你,你四叔在张难堡开酒肆,必然朋友很多,他们能否帮到令尊摆脱贼人?”
“张难堡就是我们老家,那里刘姓人家多的是。我等乃夔国公刘弘基苗裔。对于王术正之流,怎么会看得起呢?各位尽管放心,家父到了那里,必然将他们一网打尽。”刘录愤恨,大嘴斜撇,双目圆睁。
夔国公刘弘基,大唐子民,谁人不知!
他青年时结交太宗,成为挚友。高祖起兵晋阳,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又为前锋,直取长安,生擒隋朝守将屈突通。又助太宗玄武门,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夔国公。
此等人物,乃大唐开国虎臣。莫说韩愈官居兵部,就是丁开班、文应班这些小辈,也是如雷贯耳。
韩愈想起夔国公典故,他家应该就是夔国公苗裔。为什么呢?
韩愈赞道:“夔国公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遗言所谓: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千古将相能如此者,寥寥无几。夔国公高风亮节,我等实难望其项背。”
他这样制造残酷的现实来教育子女,子女必然自强不息。难怪昨天刘大郎认出了韩愈身份,连拜都不拜,果然很有气节。
文烈听韩愈这么说,又是一种人生况味,也不免感叹。文烈继而又问刘录:“兄弟,多谢指点。王术正贼人大约有多少?”
刘录说道:“要挟家父时,我本要冲进去,家母死活抱住。我在院外查看,到我家的只有三人。至于隐蔽在远处的,不得而知。但以我看来,不会少于三人,也不会多于十人。再多了,目标太大,那就不是刺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