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种就是监生,顾名思义就是国子监的贡生。这种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补充,因为科举只是考文章,有很多人考试不行,但是确实有能力,如果只有科举一条路那这些人才岂不是不能为国家所用?所以朱元璋规定,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就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
这种制度刚开始确实成为科举制度的良好补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制度也会变样。在明朝中期,贡生制度就变成一些特权阶级为自己的后人无法走科举道路而准备的通天大路。虽然贡生当官每年没有几个名额,但是毕竟还是有希望的不是。
于成龙正是这个贡生出身,海瑞虽然也不是进士,但是海瑞是举人,如果进士是本科生,那海瑞就是专科生,于成龙更是技校毕业,还是民办的那种。
于成龙是明代御史中丞于坦后人,原本家中还是很牛逼的,但是到了于成龙父亲这代家道早已中落。于成龙虽然志向高远,偏偏考试不行,二十多年过不了科举关(你娘的,小生也身有体会,后备干部很多年都考不上,难道小生也要学于成龙四十四岁才能发达?)。崇祯十二年,二十三岁的青年于成龙在太原参加乡试,结果还是一样,与举人擦肩而过。
没办法于成龙只好托门路进了国子监读书,同时准备参加科举,但是进了国子监也不一定能中进士。于成龙没日没夜地在国子监读书,读了几年,国子监都毕业了,他还是没有考取进士,只能卷铺盖回家复习,等他复习完,准备再来一搏的时候,朝廷已经不考了。
这时候天下已经发生重大变故,崇祯皇帝朱由检爬到景山上吊死了,李自成在北京享受了一个月就被多尔衮赶了出来,后来是顺治入关,清朝建立,清朝是野蛮人,向来不爱读书考试,自然也不开办科举考试。
在江南的朱宏三倒是弄了一次科举,但是于成龙老家在山西,到南京何止千山万水,同时北方各省兵荒马乱,所以于成龙只好作罢。
不过几年后峰回路转,朱宏三将满清消灭后重开科举。这时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