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的全职实习,抽空在餐馆或校园打工,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比付出更多的是回报。
拿到财会硕士学位后,因为喜欢芝加哥的风景优美、活力四射和就业机会充足,我搬来了这座城市,先后在律所、酒店和科技行业做了多年的内部金融分析员和高级会计师。作为外国人,身份一向是一道难跨又不得不跨的坎,大学和高科技领域容易些,外籍员工多的公司也比较好,我就占了后者的便利,勤恳工作了三年多后获得了绿卡。
这个过程是既自然又必要的,对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来说只是又多了一个新移民,对我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我跟老美同事相处得始终不错,即使有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敬业,坦诚交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透明,就是解决的法宝。在美国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以及横跨不同行业的经历,让我褪掉了很多弱点,变得越来越通达。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从没感觉到被歧视过,不知是运气太好,还是心理强大,总之谁爱歧视就随他们去吧。
不过艰难困苦孤独挫败也曾是常态。记得有一次我近两个月没说过一句中文,因为身边一个华人都没有,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到大年三十那晚往家打电话,猛然意识到跟母亲讲话的温馨,不禁泪流满面,但还得不让她听出来……
好像有一件事不论在哪都无法避免,与身居在何处没有太大关系—而立之年后,生活的童话开始像泡沫一样一个个迸裂了,玫瑰色慢慢让位于暗灰。这个变化让我在疑心重重中思考生存的终极问题,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信仰,从此也获得了全新的使命。
新世纪的第一年,我认识了一个学数学和经济的德国人老彼,一连串的巧合,使得南辕北辙的两个人结了缘。随着女儿和儿子的到来,以及陆续领回的猫猫狗狗,我又华丽又褴褛地一转身,练成了武艺高强的主妇。
在这个被称为风城的大都市,从开着一辆丰田独自闯来,到拥有了根植于此的生活,说英语多于中文,吃面包多过饺子,不修边幅,种花养草,看球赛,做义工,选总统,关注中美之间的大事小情,明明白白地,已把他乡当故乡了。
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