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宫务,任皇贵妃出尽风头,宠冠后宫。这样的她,反倒换来了建平帝缓和的态度。
建平三十二年,大皇子被封为惠王,自此终于一改之前是个光头皇子的处境,算是和一众兄弟们平起平坐了。
这期间京里虽少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却不过是些小波折,引不起任何波澜。倒是晋江书院越来越红火了,如今谁不知道晋江书院的大名,经过这几年的经营,书院里虽没有出个状元,但举子进士倒是出了几个,凤笙和魏王心里也清楚开书院得徐徐图之,着急不得。
与男子馆不同,女子馆这几年变化却极大,除了那二十多个女学生,这几年女子馆陆续招进了许多学生,比不了男子馆的红火,但也一副欣欣向荣之态。
凤笙另在书院外设了一处学馆,学馆中暂时只设了两馆,针黹馆和庖馔馆。会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总有些女学生进书院真心并不是想来读书,又或者在读书上没有天分。
凤笙做不了其他,只能帮她们另谋出路。
为此,她在苏杭一带开了数个大型的织坊和桑园,又在北直隶各府各县开了许多点心铺子和绣坊。织坊绣坊和点心铺子针对书院招工,只要在书院结业出师,都可以去做工。
当初第一批结业出师的女学生被直接招工,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织坊绣坊少不了一些织娘和绣娘,但都是家学渊源,或者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学馆,竟教人祖传手艺,还包可以做工。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见那些被招的女工确实能拿到银子,许多人都心动了,听闻这学馆不拘年纪,甚至有不少的已婚妇人前来求学。
因学馆太受欢迎,凤笙在江浙和苏杭一带另又设了两处分馆,也不再拘于针黹、庖馔两馆,又多设了账房馆。这个念头凤笙早就动过,可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为此她耗费了许多心力。
不过倒不是没有收获,因为她借着这个思路,又进行了一番延伸,甚至鉴于江浙苏杭一带商业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