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芝荷当年高考被调剂到文化遗产学院,对杭柳梅的名字耳熟能详。她是这个冷门行业里的传奇,不到二十的年纪被派到敦煌,就那么枯守莫高窟画了大半生。
这两年敦煌学热度不减,后来的讲述者为当年甘为孺子牛的先行者拍纪录片、出自传,终于让门外汉们也对西北大漠里的神佛画匠有了留意。
六十九岁的杭柳梅看起来比蒲芝荷想象中年轻。
她是人到了一定年纪气质就会覆盖容貌的例证。下垂的眼尾看起来很慈悲,鼻翼两侧的法令纹自然地分割出苹果肌。她的精气神一半来自于敏锐的眼神,另一半则来自于尚还饱满的脸颊。
齐耳的自来卷短发新染过,发根是齐整的黑色,还另外淡淡扫了眉粉和唇膏。衣服不是老太太常穿的那些枣红深紫、描金绣银的长衫短褂,而是颇有版型的呢子大衣和衬衫长裤,虽然不如头发崭新,但另有一种熨帖的质感。
她瘦小的身躯在软垫高凳上,腰板挺直、双腿并齐,坐得很端正。蒲芝荷将她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不自觉地放下了自己的二郎腿。
主持人是上次那个新当选的学生会主席。
“风霜难掩半生赤诚热血,画笔重现瑰宝千年风华!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曾任职于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研究的泰斗——杭柳梅先生!”他光是念完头两句诗就已经很激动了。
杭柳梅本来已经戴上老花镜面向观众,闻言扭头看年轻的学生会主席。
她没有像其他老人常做的那样把眼镜推到鼻尖上,从镜片与脸的缝隙中瞟着眼睛把目光投射出去,而是两手摘下眼镜,微笑着对他说:“谢谢这位同学,不过叫我杭柳梅奶奶,或者杭柳梅老师都可以。”
对面听她说完,转向听众继续激昂发言:“杭老师,‘先生’在这里是尊称,表示您——是我们心中的巨匠!”很满意自己代替下面的人解释了这份周到的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