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脚下,滩下村中,清水河畔,那座后来流芳百世、享誉千载的岐山书院,就此落成了。
虽然书院是才刚建的,但得益于宁和广为传扬的名气,且还不收束脩,很快附近许多村民便都把孩子送了过来。初时只有男娃,后来慢慢也添了些女娃。还是那句话,反正不需费钱,不过是少了些屋前屋后干活的帮手,但放出去学点东西回来,也划算。
至于院中夫子,最初还是靠姜教谕广发书信才替宁和招来了头两个。但到了后来,慢慢的也有了别的读书人愿意前来。第八年时,甚至还来了位女子。
宁和将自己所得赏银尽数投入了建造书院当中,又将其他绢帛之物也拿去卖出,换取银钱供给书院日常开销运营所用。好在有杨氏所留那一屋藏书,只需请人抄录即可,省了许多耗费。加上宁和有朝廷亲封的文昌孺人,虽无实职,却也有俸禄可领。大赵待官吏向来优厚,宁和的正五品封号,每月能领的绢粮银钱皆是不少。
别的五品官员,虽不至于个个骄奢淫逸,也大都青砖大宅、坐妻拥妾仆婢成群。而宁和却仍旧住在初时的那间村中小院里,青衫布衣,每日往返书院与家中,卯出亥归。一年如此,十年如此,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