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当众被斥而心怀怨恨,便以赔罪为名去了仁寿宫求见周太后,借着近身伺候的机会向茶水中落毒。
而掀倒烛台纵火,则是自知难活下去,便干脆选择这样的方式同归于尽。
处理这案子速度之快,竟连杨莺宫中藏的秘药都搜了出来,佐证的宫人更是一个接一个。
便是这般,太后薨毙之事,以宫妃谋杀而草草盖棺定论。
实则若要细查,自然能查出些疑点。比如皇帝的态度就很值得寻摸,再比如,前些日子皇帝曾与太后闹过的追谥之事。
可安定富足多年,尸位素餐不识进取的官员本就不少,更别提这朝代几经更迭,大琮朝堂早便散如一锅粥。
得过且过的,懂得审时度势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比比皆是,纵有那忠心之士,发出的质疑却也很快被湮没得激不起半点水花来。
便在周太后之死弥定后的两个月,大琮皇帝贺博正,在某个寻常的夜里,被北绥送来的那名和亲女子刺穿了喉。
据说其死状,极为可怖。
几任帝王常居的广明宫成了凶殿,就连夜巡的侍卫经过都会不自主地打抖颤。
就要不要出兵伐北绥之事展开朝议,最后出来的结果,是暂不动兵。当下急在眼眉前的,还是新帝之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大行皇帝崩时仍年轻,膝下无有龙嗣。
最终经过层层商议,在宗室里头选了个血脉较近,且天资聪颖较为开敏的立为新帝。
然新帝不过七岁稚子,尚无理政之能。是以在这之后,又选出了几名辅政大臣。
而裴和渊,亦被推举成了当中的一员。
当了辅政之臣,裴和渊的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