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周参谋长闻言,愤恨道:“狗日的小鬼子,竟然敢大规模使用如此丧天良的毒气,早晚要受到报应。”
报应?
司令一个激灵。
两人颇有默契的同时转头看向了桌上的那份张司令“对等甚至超量报复”的电报,然后又同时幽幽叹了口气。
大规模使用芥子气这种反人类的武器,确实需要不小的心理建设。
根据后世记录,鬼子对华化学战贯穿了八年抗战的始终,地域遍及18个省,有准确记载的战例达2000多次。
(根据缴获的日军化学战记录与中方记录进行对比,同时期日方记录次数远超中国记录,有时甚至为中方记录的2-3倍。很可能是因为鬼子毒气猛烈,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受害者生还而无从查证。)
不过,在过往过程中,鬼子使用芥子气的时候并不算多,主要以喷嚏性的二苯氰胂(日军称“红1号”)最多,占已知战例的81%,致死性毒剂仅占19%,其中芥子气占11%。
这倒不是鬼子考虑人道因素或者对中国部队手下留情,而是鬼子发现二苯氰胂可以迅速使无防护士兵丧失战斗力(抗战初期,鬼子发现国府部队防毒面具无法防御二苯氰胂,而八路军部队、川军等甚至没有防毒面具),同时日本士兵的防毒面具又可以提供足够的防护。
此外,二苯氰胂在战场上有效时间短,通常在几十分钟以内就会因氧化失去毒性。
这些特点非常适合支援日军步兵的进攻,方便步兵部队攻占被毒倒中国部队守护的阵地。
相反,使用毒性大且作用时间长的芥子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