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皇帝给南匈奴、乌桓、鲜卑那些的单于、酋长下诏书,都是卢植写的,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
“匈奴诸部,汉眷之盛,起于昭宣,衰于哀平,不过八十载……乌桓诸部,汉眷之盛,起于光武,盛于明、章,至今百五十载……”
李素在劝说信中,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
原来,南匈奴内附的时间,是比乌桓更早的,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
但南匈奴当雇佣兵、每年有固定钱拿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到光武帝中兴,汉朝皇帝最信任的雇佣兵民族,就换成了乌桓。
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呢?匈奴单于估计都没透彻想过,但李素帮他们想了一条:
是因为新莽代汉的时候,南匈奴当时认为西汉气数已尽,所以也没打算再为大汉尽忠、跟王莽保持距离。所以等刘秀重兴汉室,当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贯支持他的!
其实说白了,乌桓人也是匈奴当中的一部、再次分裂出来的。
确切地说,乌桓当年就是位于河北的南匈奴。而“光武距河内”,刘秀是从河北起家的,所以他就要把“外族雇佣兵领军饷”这个好处留给最早支持他的外族嫡系!至于那些王莽代汉时跟着王莽走的,你们就别想再有拿钱当兵的好日子了!
这才有了东汉后来近150年里,乌桓族每年能领到平均两亿钱的雇佣兵军费,可以给汉朝拿钱打仗,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别吃紧的时候才能偶尔拿一笔!
150年了,乌桓人为汉朝打了那么多仗,也累计收了将近300亿钱。
把这些历史分析明白后,李素在信中话锋一转:现在,乌桓人短视,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汉室即将衰微。可大汉四百年威烈,岂是那么容易倾颓的?
如今朝中有能有威望的汉室宗亲那么多,就算形势危急,破而后立的机会也是大得很!
到时候,羌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