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罪名加到身上,若只需用自己的生命去偿还,都已经算幸运,更悲惨的是还要延及子孙后代。
比如孝文帝时,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不仅祸及己身,还让儿子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一直都背负着反王之后的名声,战战兢兢活在朝廷的猜忌、防备、算计之中。
不仅天子会担心他们因为父仇,心生怨恨图谋造反,就连天下臣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虑在看待他们,仿佛只有他们谋反,才是唯一合乎情理的选择。
所有的人,都在该在的位置上,默默推动着大势朝着预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方向而去。
幼年丧亲,成年谋逆,大汉皇族在七子刘长这一脉似乎受到了命运的诅咒,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成长怪圈。
淮南、衡山反了!
不过,如同他们的父亲一样,谋反未开始就失败了。
但和淮南厉王被诬谋反不同,两位诸侯王的造反,皆因其王太子而起。
衡山王刘赐是因为和王太子刘爽反目成仇,身为长兄的刘爽告弟弟刘孝**,身为父亲的刘赐告刘爽不孝。
两桩大案,震动天下,也惊动了大汉皇帝。
本就不大的衡山国,面对可以预见的削减封地惩罚,诸侯王的刘赐选择拼死一搏,与淮南王刘安彼此约定,共同造反。
但在其子刘孝出卖下,没有开始,就宣告结束。
衡山王室被相邻的沛郡郡守石德率人全数捉拿。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