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的地位高于文臣的。
开国君主再雄才大略,也只有立国之后才有空梳理文政。
但是苏泽实在是太妖孽了,他在关中搭建的框架过于先进,以至于制度化的文官队伍,在有的时候竟然能压制武将。
特别是崇文阁的制度下,让基层文官多了一种“同学”的纽带,他们很自然的形成利益集团。
文官需要政绩,需要稳定,和需要军功,追求扩张的武将天然不对付。
文武之争的苗头就这样出现了。
虽然在苏泽军中,其实文武的界限并不清晰,比如王思政当年就是崇文阁的讲习,后来一直都是做文官,但是在玉璧之战中立功,如今就被视作了武将。
其实准确的说不是武将,开国的这些武将日后都是要封侯的,他们应该算是勋贵。
文官和勋贵的分野,不在于你有没有读书,而在于你的晋升方式。
勋贵是靠着军功才能晋升的,他们形成的军功集团,目的就是挣更多的军功。
文官则是另外一个体系,他们是依靠上司的考核和政绩晋升的。
王函使这种太原王氏子弟,只要走进了军功体系,自然就会维护武人的利益。
这和他自己的出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同样,一个武将如果退役转为文官,那他的屁股也会放在文官这边。
——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