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账目还要整理着,得知她就在附近酒楼住下,许小妹留了自家地址,让她有事一定去找。
苏茵茵带着哥哥的书回去,这三四本童试要用的书都花了好几两银子。
那魏举人从童试到乡试十五年时间,那花销肯定更夸张。
楚珊姐姐竟然遇到如此负心汉。
苏显收到几本新书,自然欣喜若狂,随后问了价格后,又颇为小心翼翼,认真道:“以后还是不要买了,我多努力些,也能抵得过。”
话是这么说,但苏家夫妇怎么会省这些银钱,只让他好好读即可。
“最近订喜饼的人多,放心吧。”苏娘子安慰孩子们,“你爹爹年底的俸银也要发了,咱们家买得起。”
苏茵茵跟着点头,不过她还知道,喜饼订的人多了,寻常的点心卖得却少。
说来说去,还是要研发新品。
汴京各家点心铺已经卷起来了,他家不能落下。
奶奶会做二十八种点心,他们家已经学了十一种,但按照京城点心内卷程度,顶多再撑两三年时间。
创新,必须创新。
她都能做面了,肯定也能做点心。
苏茵茵回到房间,开始回忆做点心的方子。
按照她这几年的观察,京城百姓口味不一,从咸口到甜口,再到苦味,反正都能接受。
这当然也跟地域有关系,天南海北的官员商人带着家眷过来,自然形成多种口味。
比如说隔壁卖的是山东蘸酱,刚开始来买的,顾客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