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凶手能和被害者家属达成一致,那么我个人推断,大概率是志同道合,双方出于仇杀,才会制造出如此血腥残忍的案发现场。”
\n
“其中包括凶手为了误导警方,刻意使用利刃剪断防护栏,作出自己翻窗进屋的假象。”
\n
“但实际这段防护栏区域,就在主卧外。”
\n
“如果凶手是趁被害人入睡后,进屋作案,那么难以避免的响动,很有可能将被害人一家惊醒。”
\n
“实现度不高。”
\n
“而马之孝的被害继母,没有正经工作,平常在家做农活,带孩子。”
\n
“凶手想要避开她,提前做好这条进入通道,可能性很低,且随时容易被人发现。”
\n
“且要拥有这样,能剪断铁栏杆利器的工具,也并非人人都有。”
\n
“根据案件早期的调查资料,在这部分被剪开的空隙里,也没有发现任何破坏、攀爬的指纹和脚印。”
\n
“如果凶手从这里进入,那么痕迹自然是要等犯案之后才有时间擦除。”
\n
“在满手鲜血的情况下,还能这么冷静自持,做得天衣无缝,也不是没可能。”
\n
“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凶手和受害人一家本就认识,他是从完全没有任何撬动痕迹的正门进出。”
\n
“但事后为扰乱警方视线,做出抢劫杀人的假象,趁灭口后到室外剪断防护栏,误导警方猜测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并不相识。”
\n
因为现场遗留的物证信息,真假混杂。
\n
唯一幸存者马之孝提供的口供,又前后矛盾,给警方办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难度。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