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诸侯之间征战不休,根源在于有限的资源(土地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春秋时期,地广人稀物博,资源相对充裕。诸侯自然可以推崇周礼,文质彬彬地往来,和和气气,很少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哪怕打起来也要讲究体面。到了战国,资源都被瓜分、探索的差不多了,诸侯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就难免抛开礼节,一次次地突破下线去掠夺侵吞土地、粮食、人口等重要资源,于是礼崩乐坏。白起为什么要坑杀四十万赵军?留着消耗资源根本养不起,放回去又是劲敌。
\n
分封制就好比把刚刚统一的天下再次划分为众多诸侯国,会埋下诸侯征战的祸根,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
\n
但郡县制现在就有弊端,那就是容易滋生腐败。假如有强敌入侵,或者发生动乱,郡县各自御敌,难以形成有效的防线,难以组织起强力的反击,基本只能各自坚守城池,等待朝廷的军队四处救火。一旦救援不及时,望风而降的地方官吏肯定不在少数,墙头草顺风倒。
\n
赵琨随手画了一张简易地图。
\n
大秦的轮廓一笔勾成,两道线勾勒出黄河、长江。然后标出咸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位置。
\n
这些年,戎狄部落逐渐繁衍壮大,对了,现在应该叫匈奴。匈奴单于治下,人数早已超过十万。妇女孩童也能挽弓搭箭,全民皆兵,而且他们南下牧马的野心从未熄灭。
\n
赵琨画了一条路线,假设匈奴走这条路线入侵,这些骑兵沿途不会遇到任何过不去的阻碍。等朝廷组织起军队,搞不好匈奴骑兵已经一路劫掠到咸阳城下了。
\n
所以,不能依照周朝的制度来分封诸侯,但可以给宗室封一些只有食邑和少量兵马,没有封地的爵位,设置三道防线让他们镇守——内长城防线、外长城防线、边防重镇。
\n
随着赵琨的勾画,秦王政眼中的光越发明亮,这样既不会产生国中之国,又能有效平定叛乱以及外敌入侵。确实比单一的郡县制靠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