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先生对这点有些疑惑。
"南华的特殊国情不怎么适合集体农庄的情况,不过集体农庄对一些人的吸引力很大。"
"所以政府希望做一些试点,刚好棉兰的情况就很合适!"
李志廉为小陈先生解释道。
南华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都是带有军事目的,集体农庄大多建立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和边境地区以及战略要地,尽可能的通过集体农庄完成对该地区的控制。
集体农庄建立后通过公路连接在一起,这会进一步割裂当地土著的领土连续性,阻挠其建立统一的政权。
当地的土著在失去土地和无法获取当地的生活资源包括食物、水源、木材等等资源后,就会被迫离开当地。
还有集体农庄的建筑设计都是兼顾军事需求,比如深挖堑壕、加固围墙和建立隐蔽战壕,把每个集体农庄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集体农庄的布局也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心为食堂、礼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外围为住宅区,边缘为工厂和农田。
同时,集体农庄还会实行军民一体的原则,集体农庄的农民是闲时为农,战时成兵,一旦发生战争,就会变成准军事单位执行军事任务,为正规军争取反应的时间。
集体农庄的集体生活(如儿童集体抚养、共同劳动)培养了农民的纪律性、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特质在军事行动中至关重要。
另外,南华政府还会在部分的集体农庄里面建设小型兵工厂,这样在战时,就可以生产武器弹药,不必过度依赖南华政府的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