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丛欣过去做筹开,也接触过类似的工作,但瀚雅的酒店绝大多数都是中餐,一本菜单做出来,厚厚几十页,菜色是西餐的几倍有余,编制过程却简单得多。
\n
是时为让她看到了完全另一种level的细致程度,江亚饭店的菜单都是中英文双语对照的,他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细究,追求的却不是omni那样高分小作文,而是准确,没有歧义,以求让顾客,以及帮助点菜的餐饮部员工,哪怕是初来乍到的实习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菜的口味、分量,还有最重要的——里面有哪些可能的过敏原。
\n
丛欣看着他这样做,感觉他似乎早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细节。
\n
事实也确实如此,开发新菜单的过程不过一个月有余,罗耀江和奚溪贡献巨大,但他们也都说,这次之所以能这么快这么顺利地完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时为积累的那厚厚一本portfolio打底,其中很多菜品的味型和组合都是他反复研究,实际尝试过的,只需要根据本地食材的特色稍做调整就能用上了。
\n
这段时间,时为也曾无数次翻看那本他用了许多年的笔记,却并不因此居功,他反倒觉得是他们所有人帮他实现了一种夙愿。全日制厨房几乎全员参与研发和培训,在职工食堂试菜也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以及丛欣,如果没有她,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n
抛开其他不谈,他由衷感谢她在五月的那个深夜忽然出现在孚日广场他的面前。但这种感谢,也只是抛开其他不谈。
\n
菜单经过审核定版之后,marcom又开始拍摄宣传物料。
\n
那一天,摄影,摄像,广告演员,齐聚“对月阁”。除了菜品和环境,厨师也有入镜。
\n
经专业人士过目,都认为时为、奚溪,罗耀江不太适合摆拍,但是工作照和短片出来效果极好。
\n
彭聪倩也拨冗关心了一下,看过物料,特别打电话找丛欣谈了谈,说:“米其林三星cdp回国,建筑师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