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叔家响应国家号召,就生了两个娃。
老大是个儿子,叫柳江明,二十二岁了,还没找媳妇,给他介绍了几个他都看不上,把柳三婶都愁坏了。
老二是个闺女,叫柳江萍,小学毕业就没读书了,十八岁了,现在正在说亲。
“江明没在家吗?”柳江荷问道。
“这小兔崽子,这阵子神出鬼没的就喜欢往县城里跑,这不,大清早就走了。”刘二婶口中责怪,不见她有什么怒色。
“江明找到媳妇了没?会不会是找了个县城里的媳妇?”柳江荷拿了一个小凳子坐下来,打趣的说。
“谁知道呢,他跑县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见他带个姑娘回来。”
柳三婶之前也怀疑江明是不是找了个县城里的媳妇,可柳江明跑县城已经跑了三四个月了,也没见他露出一点风声。
问了几次他都说没有,柳三婶也懒得管他了。
柳三婶不知道,柳江荷知道。
从七九年放宽政策后国家就鼓励个体经济。
可绝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愿意捧铁饭碗,大家都觉得,铁饭碗稳当。
更不要说老实巴交的农村人,根本不懂什么叫买卖,他们更愿意守着祖宗的一亩三分地生活。
这股风这两年才吹到蜀州,山城已经开始有脑子灵活的在做买卖了,就像秀玲一样。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